一个著名中医院的营养科主任,手机里竟然拍摄有大量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视频和照片。医生和污水处理设施这两者看似并无联系,但知道原因的人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王宜,全国政协委员、广安门中医院营养科主任,在今年两会上提出提案——《关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污水治理,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水对我们营养专业人是非常敏感的。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滋润着世间万物,庄稼、牲畜的用水达到基本标准,生态的食物链供给才会安全,人的健康才有保障。”她解释说,“提案源于2019年7月的一次全国政协医卫界调研活动。”
随后的9月、10月、11月,王宜先后5次到不同的村庄实地查看、调研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有的调研是她独自一人驱车近百公里,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点位,直接摸进村点对点调研。这些经历让她发现,相当比例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于“晒太阳”的状态,有的设施仅仅建好两三年就不能正常运行。
村镇污水处理设施为什么“建而不用”,问题症结在哪里?有没有解决路径?本报记者旋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和现场调查。
污水处理设施“建而不用”,并非个案
距离北京市区70公里外的平谷区,以“平谷大桃”闻名。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这里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众多风景区中,素有“小北戴河”之称的金海湖,是北京的三大水库之一。
距离金海湖直线距离一公里左右的金海湖镇黄草洼村,2012年被评选为“北京最美丽乡村”。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显示,黄草洼村的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处于闲置状态。为了解真实情况,记者来到村里一家农家院采访。农家院主人姓王,是村里本地人,从2004年起一直与爱人共同经营农家院。
“垃圾要分类,生活污水先进自己的化粪池,再统一由村里集中处理。”说起村里的环境,王老板很有兴致。“垃圾有人统一收集,但污水处理厂运行的效果不好,听说最近要重新建呢。”
准确来说,王老板所述污水处理厂应该称之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坐落在村口的村委会西侧绿化带附近。记者在现场看到,地埋式的污水处理设施上,控制柜的液晶显示屏上没有任何显示,处于停运状态。
“前几年建设的,没有运行多久。”在王老板看来,污水处理设施停运的主要原因是水收不上来。“村里常住的人口也就100多人,我家农家乐客满大约有50人。水还没有流到村口的处理厂,就没了。”
“没有专门的管道吗?”记者问。
“一个村子管道一公里两公里的,水很少。要不蒸发了,要不渗下去了。”王老板说。
知情人告诉记者:“2019年,黄草洼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就处于停运状态。村民还反映,下雨时污水会从检查井溢出。”
根据线索,记者随后又到平谷区山东庄镇东洼村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调查。
在山东庄镇东洼村,记者在村口污水处理设施的控制柜上看到,液晶显示屏显示水量为971.53m3,当前流量为1m3,这个数字有些蹊跷。透过井盖向下看,污水处理设施内已经干涸,没有任何水流痕迹。
并非只有北京面临着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晒太阳”的尴尬。
2010年前后,宁夏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为契机,开始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但根据记者目前掌握的信息,宁夏某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达标率不足60%。
刘林一直负责宁夏农村水污染治理的相关工作。在他看来,除了运行费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短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面临的一大问题还有监管的缺失。“小型处理设施安装在线监测的很少,基层环境执法能力如果较弱,很难以抽查的方式来保障出水指标的正常。”
相比农村处理设施,规模更大、投资更多的村镇污水处理厂如果存在“建而不好用”甚至是“建而不用”的问题,除了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资本前期投入至后期也将损失惨重。
记者调查发现,山东某镇规模为10000m3/天的污水处理厂,从2013年建成到2014年彻底停运,仅运行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这一项目含污水管网建设费用的总投资为4000余万元左右,投资回收周期为15年。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方案为县财政配套1000万元,剩余由建设单位自筹解决。
根据镇里2010年底统计数据,城镇及规划区人口将达到2.5万余人,每天会产生大量生活污水。
由于镇里工业发达,工厂内部也会产生大量生活污水。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纺织等行业,上述工业废水经过企业内部的污水处理工程处理后排入城市下水道,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镇当地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最近的污水处理厂已经满负荷运行,无法接纳镇上的污水。
既然环境治理要求迫在眉睫,为何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会停用?
“主要是因为管网配套建设滞后,收不到水。”知情人李金说,建设单位的收入,主要以污水处理服务费的方式收取,这在双方签订的BOT协议里有明确规定。
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网滞后,城镇生活污水不能按照规划应收尽收进入污水处理厂,只有上述企业的工业废水进入处理厂,造成了运行费用远远高于之前预计的成本。
“污水处理厂内已经开始长草,建设单位从此再也没有涉及过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李金说。
值得注意的是,污水处理厂“建而不用”并非个案。
在此前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督察组也曾针对此类问题对地方点名批评。
如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生活污水处理厂于2014年建成投运,但由于配套管网没有贯通,投资区生活污水长期直排洪岱港;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指出东方市一方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闲置,另一方面主城区污水纳管率仅为59%;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江西早期建成的大量城镇污水处理厂长期不能正常运行,成为“晒太阳”工程等。
“如果停用或者不好用,就意味着原本按照设计要收集处理的废水没有处理。
类似的项目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套资金,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浪费。”刘林说。
建好后“晒太阳”,问题到底出在哪?
为什么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起来了,却遭遇“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的尴尬境地呢?
运维费用高,村里支付不起这笔费用,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遭遇的第一大瓶颈。
王宜在调研时也发现这一问题,由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普遍规模不大、分散,使得污水处理成本要远高于大型市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成本。“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经费通常来源于项目经费,而运行经费没有保障来源。”王宜告诉记者。
但实际上,记者经过多方采访,发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维成本,应该要比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低,后期运行费用也不一定就比城市高,甚至还要比城市低很多。
是怎样的原因导致农村污水处理运维费这么高?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一针见血指出:“晒太阳的根子,在于把城市污水治理的模式简单套用和下乡。”
城市污水治理的通常逻辑是大管网、大收集、大处理。城市楼宇集中,收集1吨污水的成本可以预见。而一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规划设计初期,设计人员直接照搬城市污水治理的施工图,不管当地的地形地貌(导致管网铺设距离太远、增加工程成本等),缺乏对当地人口数量调查,不仔细调研生活污水的种类,一律也采用“集中管网、收集、处理”的模式。
问题接踵而至。
中国的农村千貌百态,地形千差万别,农户居住分散,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也相应分散。专业人员维护时产生的交通、人工等成本也相应增加,套用城市工艺“高、大、上”的污水处理设备,设备运行费用、人工费用同步变高,不适用农村地区实际情况。
再者,城市和农村污水特点产生不一样。“城市综合用水量大,农村相对较少,成分较少,浓度也不一样。简单套用城市工艺,把城里的设施搬到乡下,则农村的进水指标浓度、进水水量达不到处理要求,最终就无法运行下去。”专家说:“我们调研时发现,有的农村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比出水还低。漏水的情况、雨水掺混的情况很多,导致实际进水量比设计进水量大,所以浓度较低,设施就无法正常运行。更可笑的是,有些处理厂因为浓度不够,就去拉猪尿,将微生物养起来,这样出水才能达标。”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转自合作媒体或其他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转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