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处理工程的工艺设计
1.1 净水处理系统
1.1.1 取水口改造
取水井底洞口直径2 m,从洞口安装DN1 900钢管,往水库中心延伸37.5 m,至取水口标高为10 m,保证水库水位较低时取水口距水面不小于2 m。
1.1.2 配水方式改造
采用管道+阀门的配水方式,扩建工程中,在现状DN2 000原水管上增设了1个四通(DN2 000×1 800×1 600),原水总管后端分别采用1根DN1 800管接二期新建絮凝气浮池(16万m3/d),1根DN1 600管接一期新建絮凝气浮池(12万m3/d),并保留了现状DN2 000管接入现状网格间和配水井。一期工程可根据原水水质情况,在V型滤池之前选择性使用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工艺或絮凝气浮工艺。
1.1.3 新建絮凝气浮池
水处理工程共设置2座絮凝气浮池,二期设计规模16万m3/d(分为4格),一期设计规模12万m3/d(分为3格),每格均可独立运行。考虑水厂自用水系数1.05,回流比为10%,单格设计流量为1 925 m3/h。单格混凝区混合时间2.5 min;絮凝区停留时间9 min;气浮池的有效水深3.25 m,上升流速19.25 m/h;分离区液面负荷26.5 m3/(m2· h);溶气罐压力0.6 MPa;回流比10%。取部分气浮池出水经容器罐加压后形成溶气水,进入气浮池内减压释放,溶入水中的空气以微小气泡形式析出,并与原水中藻类相粘附,气泡携带所粘附的藻类上升至水面形成浮渣,利用刮渣机将浮渣刮出,从而达到固液分离,去除原水中藻类的目的。
1.1.4 新建气水反冲洗型滤池
V型滤池设计流量Q=16×104 m3/d×1.05=7 000 m3/h。设计滤速v=7 m/h,强制滤速v=7.8 m/h,总过滤面积F=895.05 m2,池数n=10,单池过滤平面面积89.505 m2。
滤池采用气水反冲洗加扫洗的反冲洗方式,气冲强度15 L/(s·m2),冲洗历时2 min;气水同时冲洗时气冲强度15 L/(s·m2),水冲强度3.0 L/(s·m2),冲洗历时4 min;水单独冲洗强度6.0 L/(s·m2),冲洗历时6 min;表面扫洗,扫洗强度1.7 L/(s·m2)。为更好地控制表面扫洗水量,设置了专门的扫洗水进水气动调节闸板。正常过滤时,2个闸门均打开;表面扫洗时,只开中间闸门,可以更好地控制扫洗强度,节约水量。
1.1.5 新建清水池
新建清水池总调节容积占水厂近期设计规模9%,设1座,分为独立共壁的两格。有效容积为14 400 m3,设计尺寸为L×B=61.7 m×49.13 m,有效水深5.2 m。池内设有导流墙,以保证有效消毒时间。同时,设有放空管和溢流管,均排入厂区雨水系统。
1.1.6 现状送水泵房
现状送水泵房土建已按40万m3/d规模一次建成,采用半地下式结构,平面尺寸为58.7 m×10.5 m。本次扩建按16万m3/d新增水泵及相应电气设备,增设2台大泵,单台流量3 300~4 700 m3/h。
1.1.7 现状加药间
加药间由加矾间和加氯间合建而成,絮凝剂采用固体碱式氯化铝(PAC),设计最大投加量为60 mg/L,平均投加量30 mg/L,药剂投加含量10%,投加在絮凝气浮池絮凝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作为助凝剂,最大投加量为0.15 mg/L。药剂的溶解和稀释利用一期现有设施,2座溶解池,单池容积6 m3,平面尺寸为2 m×2 m,有效水深1.5 m;2座溶液池,单池容积16 m3,平面尺寸为2.8 m×2.8 m,有效水深2 m。
考虑水源水为含藻水,为保证出厂水余氯能达到相关要求,液氯投加分滤前、滤后及送水泵房吸水井3点投配。前加氯投氯量2.5~3 mg/L,投氯点在絮凝气浮池前;后加氯投氯量1.5~2.5 mg/L,投氯点在滤池出水堰;吸水井补氯投氯量1 mg/L,投氯点在送水泵房吸水井,控制出厂余氯为0.5 mg/L。
1.1.8 新建加药间
新建加药间投加药剂种类包括除臭剂灰泥、粉末活性炭、石灰。
(1)加除臭剂灰泥,最大投加量30 mg/L,投加含量5%,仅在水源水质超标时应急性投加。投药点设在取水口顶管接收井内。
(2)加粉末活性炭,最大投加量30 mg/L,投加含量5%,仅在水源水质超标时应急性投加。投药点设在取水口顶管接收井内。
(3)加石灰,石灰投加分为2种,一是投加在排泥水池,用于调节气浮池的浮渣;二是在混凝后预留石灰投加条件,今后视出水水质情况决定是否增加投加设备。均采用湿式投加,配置成套自动投加系统,设计投加量15 mg/L,投加浓度5%。
1.1.9 臭氧接触池及臭氧制备车间(预留)
臭氧接触池设计规模40万m3/d,设1座,分为3组,单组规模14.7万m3/d。臭氧接触时间6.5 min,该臭氧接触池还需配套臭氧制备车间1座。
1.1.10活性炭池(预留)
设计流量为Q=44×104 m3/d×1.05=19 250 m3/h,采用V型滤池形式。设计滤速15.4 m/h,强制滤速16.9 m/h。
2.2 污泥处理系统
2.2.1 现状回收水池
回收水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分两格,单格平面尺寸为20 m×10 m,有效水深为3 m,总深为4.7 m,有效容积1 200 m3。增设1台提升泵,单台流量130 m3/h,扬程12 m。为使水质均匀,同时防止池内污泥沉积,每格回收池内设2台潜水搅拌器,电机功率2 kW。
2.2.2 现状排泥水调节池
设计规模40万m3/d,共分2组,单组平面尺寸20 m×5.125 m,有效水深为2 m,池深5.3 m,总有效容积400 m3。新增1台潜污泵,单台流量170 m3/h,扬程10 m,功率7.5 kW。由于浮渣含水率高,为提高后续浓缩效果,设计在排泥池进水槽内投加石灰,石灰投加量为15 mg/L,并增设1台搅拌机650,功率5.5 kW。为防止浮渣腥臭味扩散,破坏优美的厂区环境,考虑对排泥池整体加盖,并就近在污泥脱水车间设置1套离子除臭装置Q=3 000 m3/h,N=3.2 kW。
2.2.3 新建污泥浓缩池
新建浮渣浓缩池1 座,直径35 m,固体通量0.67 kgDS/(m2·h),设计出泥含固率1%~2%。为提高浓缩池的浓缩效果,考虑在浓缩池中投加聚合物PAM,投加量为2 kg/tDS。
2.2.4 现状污泥脱水机房
现状污泥脱水机房的土建及设备均已按远期规模40万m3/d建成,扩建工程不需进行调整,只需根据水量增长的情况调整脱水机的运行时间。
在离心机出口的螺旋输送机起端投加生石灰,纯度不小于80%,投加量为0.5 kgCaO/kgDS。
3运行效果
乾务水厂二期扩建及一期改造工程已建成通水,其中深度的水处理工程尚未进行土建施工及设备安装。目前,各工艺单元运行良好,出厂水水质稳定。有效地解决了原有工艺对低浊含藻水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对扩建后水厂近12个月(2017年3月~2018年2月)的进出水水质数据进行连续监测和分析。近12个月期间,V型滤池出水的浊度稳定在 0.3 NTU以下,平均出水浊度约0.22 NTU,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水处理工程的运用理念,实现了水处理工程的最终要求。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转自合作媒体或其他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转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