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具有多方优势和条件。从国家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从全市层面看,“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基本实现,“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为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根源性、深层次问题,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攻坚期,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环境质量改善任重道远。大气环境质量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秋冬季细颗粒物(PM2.5)、夏季臭氧污染时有发生,成因机理还不明朗,治理管控难度较大。水环境质量仍未摆脱“资源短缺型”,缺乏必要的生态用水,来水水质差、境内径流短,持续改善难度较大。近岸海域水质仍未摆脱“季节波动型”,洋流活动、汛期泄洪影响较大,稳定改善难度较大。
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能源结构“高碳依赖”的特征依然明显。部分重点行业排放强度高、总量大,清洁化、绿色化改造任务艰巨。
污染治理任重道远。部分中小企业污染物收集及治理不完善、环保设施无法确保定期维护、稳定运行。中心城区及环外建成区雨污合流串接混接依然存在,海水养殖、渔港等污染治理设施仍有短板。部分工业****场地属于污染地块,治理修复任务艰巨。
生态建设任重道远。自然生态空间占比较低,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值。天然芦苇湿地面积减少,自然岸线长度占比较小,侵占生态空间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
环境风险防控任重道远。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处置体系仍需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有待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有待加强,应急响应平台、应急监测队伍、应急处置技术、应急物资储备等仍需提升。
改革创新任重道远。环境治理市场机制有待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建立,推动结构调整的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创新不多。环境治理科技体系尚不健全,数字赋能治理、管理不够充分,生态环保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难以有效支撑科学治污、精准治污。
总体来说,“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锚定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变革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准确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
?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转自合作媒体或其他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转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