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研究热点
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周期,采用共词聚类方法分析自1991年以来我国VOCs领域研究热点及热度变化可知:
1991—1995年
我国VOCs研究刚刚起步,研究领域分布较为离散,研究热点聚焦于工业固定源与交通移动源的VOCs排放特征研究及治理技术探索,围绕石化行业污染控制、印刷行业VOCs溶剂使用与排放、机动车VOCs排放等方向展开。
1996—2000年
研究范围相比上一阶段变化不大但亦有突破。一是对有机溶剂中VOCs排放研究仍集中于印刷等工业行业;二是家具行业等VOCs逸散问题得到关注;三是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扩展到了回收法、膜分离法等领域。
2001—2005年
我国VOCs研究步入成长期,研究内容有了一定的聚焦和拓展。对于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等离子、光催化、催化燃烧等新技术的研究逐步展开,同时还出现了室内空气中VOCs排放问题的研究热潮。
2006—2010年
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到大气中VOCs组成、分布及来源特征分析,研究热点开始陆续向管理政策和监测、监管技术方向倾斜,为国家后续一系列管控文件的出台提供了科学支撑。相比于上一阶段,监测技术与室内空气污染研究也有所深化。
2011—2015年
随着我国VOCs管控宏观政策的紧密出台,本阶段相比之前在研究内容上扩展至辅助政策决策实行的VOCs排放清单、数值模拟等手段。同时,在工业源治理方面,逐渐加强对典型工业行业VOCs污染特征和治理方案的精细化研究。在管理政策决策研究方面,VOCs排放限值标准、排污收费等管理制度的研究也****高涨。
2016—2019年
VOCs研究****繁荣,研究领域和内容进一步细化。VOCs源解析、排放因子等管理决策技术研究更加深入,VOCs类恶臭治理以及健康风险等新热点研究不断涌现,我国VOCs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新阶段。
从VOCs研究热点的历史演变来看,“十二五”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十二五”之前我国VOCs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空气污染以及吸附法、生物法等一些具体处理技术方面;进入“十二五”以后,研究重点更加偏向于工业源污染治理及宏观管理政策决策。预计在“十四五”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国VOCs研究将持续侧重于相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以及O3污染管控政策决策等方面。同时,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对于VOCs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提质增效方面的研究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行业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文章来源:北极星环保网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转自合作媒体或其他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转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