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保企业要做什么
2021年10月7日,《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正式公布了。这份文件是整个“十四五”期间环保工作的最()高顶层设计和总纲领。
也就是说,2021年-2025年,所有与环保工作有关的事,都要围绕这份纲领展开。
1.碳达峰
原文: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打造雄安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深化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粤港澳大湾区。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
解读:
碳达峰是未来5年最大的环保工作,没有之一。
不过,仔细研究《意见》中关于碳达峰部分的表述,却发现跟环保产业似乎关系不大,都是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限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内容。
为数不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就是上面提取出来的这两段。
第一段,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的,其实是说出了未来环保工作的“主战场”。都有哪些?分别是:京津冀-雄安、长江经济带-长三角、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
2.恶臭
原文:
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恶臭异味治理力度。
解读:
《意见》里面,“碳达峰”的部分之后,就是“蓝天保卫战”的部分了。
这部分,其实还是有很多亮点的,比如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意味着VOC企业就会有更多的机会。
恶臭异味问题其实也是个老问题了,打从有环保产业那天起,就一直存在。不过,过去的政策文件,似乎都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单独提出来。
雾霾、黑臭水体、垃圾围城这几个问题基本解决得差不多了,恶臭问题就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其实,早在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就公布过《2018-2020年全国恶臭/异味污染投诉情况分析》,表达了对恶臭问题的关注。
这次《意见》的规定,虽然只是一小句话,但我觉得还是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恶臭污染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而这,对于环保企业来讲,也意味着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商机。
3. 噪声
原文:
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
解读:
传统的环保产业,一直是“水气声渣”四大部分,噪声问题也不算什么特别新鲜的事物。
不过,“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这个词,倒是第一次听说。以前都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大气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水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土十条),这次终于轮到“噪声十条”了。
看样子,噪声污染防治应该比上面提到的恶臭治理更快一步。因为《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数字化的目标——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
这意味着,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行动可能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了,未来没准很快就要颁布相关的政策文件。
噪声治理的机会,也将成为未来短期内即将释放出来的商业机会之一。
4. 环境监测
原文:
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提升国家、区域流域海域和地方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加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解读:
环境监测的内容,是作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去的。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都包括啥?有法治保障、经济政策、资金投入机制、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执法效能、科技创新体系等。
看看这些,其实都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正因为是基础,所以也是非常重要。 具体来看,《意见》里提了2项技术——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还有3个细分领域——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
未来,这2项技术、3个细分领域,应该是环境监测发展新的重点方向。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转自合作媒体或其他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转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