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利用城市内河流、湖泊等地表水系,以及公园、绿地、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作为“海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水资源提取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大量的雨水就地转入地下净化消纳,不但降低地表洪涝灾害发生的危险,还能够保护水资源在城市生态体系中的健康循环,补充地下水系,缓解城市资源紧张的局面,可谓双赢。
如深圳市光明新区38号路试点区域,就采用采用下凹式绿地(种植耐旱耐涝的本土植物等)、透水路面等工程措施,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50%,中小雨不产生汇流,防涝及蓄水效果可观。
城市内涝已成痼疾,海绵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2010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对我国32个省,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其中数据整理得出如下图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内涝现象十分普遍。我国2008年至2010年间,参与调研的351个城市中,发生内涝事件的占61%,其中又以内涝事件超过3件为多,占比39%。
内涝情况普遍较为严重。最大积水深度在50mm以上的城市占比高达75%。而内涝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城市占比73%。
城市内涝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城市建设中硬化地面比例的不断提高,导致雨水无法快速渗入底下,只能通过地表径流白白流失,这打破了区域水系统的正常循环。雨季时地面上泛滥成灾,地下水却迟迟得不到补给,许多城市已经出现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给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海绵城市万亿市场可期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我国于2015年和2016年前后公布了两批、涵盖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也表示,首批16座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
按照住建部发布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5》数据,我国2015年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为52102.31平方公里。以2020年覆盖20%的要求计算,需要大约10420.46—15630.69亿元投资。若以2030年覆盖80%的长期目标计算,则需要投资41681.85—62522.77亿元。这将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市场。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转自合作媒体或其他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转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